北京的“长城”,上海的“大地”,曾是著名的风雨衣品牌。80年代中期,这一南一北两大生产厂商每年分别以上千万元的利润上缴国家,启动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服装市场,打破了多年“一衣化”的沉闷局面,创立了以风雨衣为龙头的多元发展的服装黄金时代。
4月27日。上海。与永新雨衣染织厂毗邻的华亭宾馆张灯结彩,气球高悬。江苏康博集团公司总经理高德康主持的“波司登”羽绒服展示订货会签定了4亿多元的合同意向。以生产大地风雨衣著称的永新雨衣染织厂厂长马勇感慨地说:“我们是看着他苦过来的。他原来在我们厂批发布料回常熟做衣服,来回140公里都是骑自行车。”高德康也毫不掩饰:“我过去是个小裁缝,经常在“大地”讨碗饭吃,多亏了国家政策好,我才有了今天。”
“康博”,一个乡镇企业,总资产3.2亿元,员工1300人,去年出售的收益达3.8亿元,利税6156万元,1993年才创立的品牌“波司登”羽绒服,已成为叫得响的防寒服类产品。当年骑自行车驮布料的小裁缝,今天开着奔驰轿车直闯大上海。
“永新”,一个国有企业,总资产2.1亿元,员工1800人(另有高于在职员工1.6倍的退休人员),光是欠银行贷款的利息每年就有1000多万元。由于亏损,“永新”连续3年没获得贴息贷款。其实,从1993年起,“永新”已力不从心了,尽管凭着名气,全国各大商场还在频频要货,厂方却无力满足。马勇说:生产规模小,投入资金少慢慢的变成了企业前进路上的障碍。
上海永新雨衣厂原是一个从织布、染色到服装一条龙生产的典型的大而全生产企业,由于过去不注重品牌意识,坚持传统的“大印染、小服装”的产业体系,将大量的生产资金投向印染,服装投入相对短缺,优势逐渐减弱;1992年,又开始满足于没有风险的来样加工,忽视了经营自己的品牌,在拱手让出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弱化了自己的设计、销售队伍。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残酷的竞争终于教育了他们,生产策略开始向“小印染,大服装”转换。为了轻装上阵,不受原有债务的束缚,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大地实业公司;开发大地系列新产品;高举品牌的旗帜,重新面向国内市场。但是,金融部门还在审慎地研究是否能为“永新”输血,要想走向良性循环,“永新”仍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北京的花了钱的人“长城”风雨衣是情有独钟的。80年代初,当人们的衣着还未从“老三色”中解脱出来的时候,长城风雨厂在老厂长张洁世的领导下,抓住时机,推出了款式新颖的风雨衣,极受消费者欢迎,最火的时候,要厂长批条才能买到。
这些年,生产风雨衣的厂家慢慢的变多,消费者也慢慢变得成熟,那些具有风雨衣功能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雨衣更能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也就是说风雨衣的实用性被装饰性所代替,大众性被个性化所代替,面料厚重,款式陈旧的所谓“表叔服”不但青年人不喜欢,连老年人也很少问津了。
几乎是同时,“长城”遇到了与“永新”类似的问题。自去年5月,坐落在市中心的“长城”厂房变成工地以后,大家都关心着这一个国家一级企业的命运。最近,人们在丰台铁匠营长城公司的新厂区,看到工人们已在新车间上班,才明白他们根据市政府的整体改造规划,为打通宣外校场口至西琉璃厂的通道,让出了黄金地段而进行了彻底的搬迁。这期间,生产和销售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风雨衣,一年四季中春秋两季都可以穿,尤其在款式较单调的男装中,以其变化性和装饰性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在日本,几乎每一个男人都喜欢着风雨衣。然而记者在“长城”和“永新”采访时,发现南北共同的特点是,两家企业都在忙于为国外加工制做工作服,以赚取“薄利多销”的加工费,风雨衣车间只有很小一部分,而且款式比较单一。
消费者对衣着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风雨衣风光不再,不是消费者不愿意穿,而是市场没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信息部苏葆燕主任为出国的朋友买风衣,跑遍北京没中意的。这位女士坦言,我们的设计师信息太滞后了,即使看到国外的画报,也都是半年以后的,其实,来样加工的外国风衣款式很多,虽不能照搬,但面料、款式、乃至厚薄、宽窄、扣襻都可以变化,可惜没人去突破。她表示,如果有那么一件风衣,款式特好看,令人爱不释手,即使她家里有一件,也会再买的。但是目前那些大路货的风雨衣,吊不起大家购买的胃口。
当国有大中型服装企业普遍感到困窘的时候,乡镇企业凭借自己的优势却将风雨衣这看似过景的服装演绎得多彩多姿。江苏金坛市有个村办小厂,专门生产“飞洋鱼”牌风雨衣,去年打到北京市场,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今年4月到成都参展,被抢购一空。上海的“过路人”风雨衣专买店,经常推出新款,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顾客,浦东有兄弟二人,打出浦东永新雨衣厂的旗号生产风衣,不知内情的经销商,以为是生产“大地”牌的上海永新厂的产品,拿着样衣前去订货者也相当可观。
风雨衣的兴衰流转是国有服装企业走向市场经济的必经里程。这并不是一两个厂家、一两种产品的问题。这其中,有受纺织行业低迷下滑趋势的影响,色布市场萎缩,原材料积压严重等外部条件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作为长期处在计划体制下运作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正以较大的步伐,努力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原有计划体制及政策性因素为公司能够带来的重负,当然也包括计划体制带来的观念上的制约,难以与机制灵活的乡镇企业相比。“永新”也好,“长城”也好,都知道名牌来之不易,都在竭力保护自身的品牌:如他们都在考虑功能和流行的因素、都在划分消费层次、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走挖潜增效集约化经营之路等等,但记者总感觉到我们的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从老路上跳脱出来,没有把自己的名牌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北京的“长城”,上海的“大地”,曾是著名的风雨衣品牌。80年代中期,这一南一北两大生产厂商每年分别以上千万元的利润上缴国家,启动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服装市场,打破了多年“一衣化”的沉闷局面,创立了以风雨衣为龙头的多元发展的服装黄金时代。
4月27日。上海。与永新雨衣染织厂毗邻的华亭宾馆张灯结彩,气球高悬。江苏康博集团公司总经理高德康主持的“波司登”羽绒服展示订货会签定了4亿多元的合同意向。以生产大地风雨衣著称的永新雨衣染织厂厂长马勇感慨地说:“我们是看着他苦过来的。他原来在我们厂批发布料回常熟做衣服,来回140公里都是骑自行车。”高德康也毫不掩饰:“我过去是个小裁缝,经常在“大地”讨碗饭吃,多亏了国家政策好,我才有了今天。”
“康博”,一个乡镇企业,总资产3.2亿元,员工1300人,去年出售的收益达3.8亿元,利税6156万元,1993年才创立的品牌“波司登”羽绒服,已成为叫得响的防寒服类产品。当年骑自行车驮布料的小裁缝,今天开着奔驰轿车直闯大上海。
“永新”,一个国有企业,总资产2.1亿元,员工1800人(另有高于在职员工1.6倍的退休人员),光是欠银行贷款的利息每年就有1000多万元。由于亏损,“永新”连续3年没获得贴息贷款。其实,从1993年起,“永新”已力不从心了,尽管凭着名气,全国各大商场还在频频要货,厂方却无力满足。马勇说:生产规模小,投入资金少慢慢的变成了企业前进路上的障碍。
上海永新雨衣厂原是一个从织布、染色到服装一条龙生产的典型的大而全生产企业,由于过去不注重品牌意识,坚持传统的“大印染、小服装”的产业体系,将大量的生产资金投向印染,服装投入相对短缺,优势逐渐减弱;1992年,又开始满足于没有风险的来样加工,忽视了经营自己的品牌,在拱手让出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弱化了自己的设计、销售队伍。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残酷的竞争终于教育了他们,生产策略开始向“小印染,大服装”转换。为了轻装上阵,不受原有债务的束缚,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大地实业公司;开发大地系列新产品;高举品牌的旗帜,重新面向国内市场。但是,金融部门还在审慎地研究是否能为“永新”输血,要想走向良性循环,“永新”仍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北京的花了钱的人“长城”风雨衣是情有独钟的。80年代初,当人们的衣着还未从“老三色”中解脱出来的时候,长城风雨厂在老厂长张洁世的领导下,抓住时机,推出了款式新颖的风雨衣,极受消费者欢迎,最火的时候,要厂长批条才能买到。
这些年,生产风雨衣的厂家慢慢的变多,消费者也慢慢变得成熟,那些具有风雨衣功能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雨衣更能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也就是说风雨衣的实用性被装饰性所代替,大众性被个性化所代替,面料厚重,款式陈旧的所谓“表叔服”不但青年人不喜欢,连老年人也很少问津了。
几乎是同时,“长城”遇到了与“永新”类似的问题。自去年5月,坐落在市中心的“长城”厂房变成工地以后,大家都关心着这一个国家一级企业的命运。最近,人们在丰台铁匠营长城公司的新厂区,看到工人们已在新车间上班,才明白他们根据市政府的整体改造规划,为打通宣外校场口至西琉璃厂的通道,让出了黄金地段而进行了彻底的搬迁。这期间,生产和销售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风雨衣,一年四季中春秋两季都可以穿,尤其在款式较单调的男装中,以其变化性和装饰性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在日本,几乎每一个男人都喜欢着风雨衣。然而记者在“长城”和“永新”采访时,发现南北共同的特点是,两家企业都在忙于为国外加工制做工作服,以赚取“薄利多销”的加工费,风雨衣车间只有很小一部分,而且款式比较单一。
消费者对衣着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风雨衣风光不再,不是消费者不愿意穿,而是市场没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信息部苏葆燕主任为出国的朋友买风衣,跑遍北京没中意的。这位女士坦言,我们的设计师信息太滞后了,即使看到国外的画报,也都是半年以后的,其实,来样加工的外国风衣款式很多,虽不能照搬,但面料、款式、乃至厚薄、宽窄、扣襻都可以变化,可惜没人去突破。她表示,如果有那么一件风衣,款式特好看,令人爱不释手,即使她家里有一件,也会再买的。但是目前那些大路货的风雨衣,吊不起大家购买的胃口。
当国有大中型服装企业普遍感到困窘的时候,乡镇企业凭借自己的优势却将风雨衣这看似过景的服装演绎得多彩多姿。江苏金坛市有个村办小厂,专门生产“飞洋鱼”牌风雨衣,去年打到北京市场,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今年4月到成都参展,被抢购一空。上海的“过路人”风雨衣专买店,经常推出新款,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顾客,浦东有兄弟二人,打出浦东永新雨衣厂的旗号生产风衣,不知内情的经销商,以为是生产“大地”牌的上海永新厂的产品,拿着样衣前去订货者也相当可观。
风雨衣的兴衰流转是国有服装企业走向市场经济的必经里程。这并不是一两个厂家、一两种产品的问题。这其中,有受纺织行业低迷下滑趋势的影响,色布市场萎缩,原材料积压严重等外部条件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作为长期处在计划体制下运作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正以较大的步伐,努力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原有计划体制及政策性因素为公司能够带来的重负,当然也包括计划体制带来的观念上的制约,难以与机制灵活的乡镇企业相比。“永新”也好,“长城”也好,都知道名牌来之不易,都在竭力保护自身的品牌:如他们都在考虑功能和流行的因素、都在划分消费层次、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走挖潜增效集约化经营之路等等,但记者总感觉到我们的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从老路上跳脱出来,没有把自己的名牌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